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今天,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培养能够支撑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领军人才,BEAT365唯一官网在教学改革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近日,学院三门项目制课程顺利完成结课答辩,分别是“小卫星结构设计与制作”“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分析”和“智能制造工艺与系统控制”,涉及智能制造方向多个前沿技术领域,展现了学院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小卫星结构设计与制作”研究生课程通过小卫星的结构设计、分析、制造与测试等内容,让学生初步掌握航天器整体设计原理、柔性可重构天线设计制造方法、可折展太阳翼与骨架结构设计及控制方法等。“智能制造工艺与系统控制”通过介绍机械零部件的智能制造和生产工艺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成形方法、零件加工工艺和结构工艺性等基本工艺知识,具备选择毛坯、零件加工方法及进行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在答辩会上,学生们围绕“在轨制造”和“在轨装配”两大方向展示了研究成果,提出了新型的在轨制造与在轨装配技术方案,设计了模块化连接结构,并开发了适用于太空环境的机械臂“感知-决策-控制”系统,显著提高了制造与装配的灵活性和效率。答辩专家由机械学院刘金鑫教授、陈帅教授、陈强教授,航天六院黄雪刚研究员、航天五院薛永刚研究员担任,授课教师课程负责人马猛副教授、王晨希副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程洁副院长、人才培养办公室耿媛霄列席观摩。与会专家对学生们的创新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行了交流讨论。学生谈到,该课程考察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课题组的方式开展项目实践,具有一定挑战性;课程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学们在校企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收获颇丰。

图1“小卫星结构设计与制作”和“智能制造工艺与系统控制”结课答辩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分析”研究生课程系统涵盖了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性能优化及结构一体化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习与训练,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理论学习掌握材料设计的基础知识,还通过实验和项目实践获得实操经验。在答辩中,学生们围绕利用3D打印技术、真空袋压成型等技术进行复合材料研究的课题展开汇报,并进行实物展示。答辩专家团队由机械学院刘金鑫教授、陈帅教授、周晋教授、张迪副研究员以及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于飞高级工程师和BEAT365唯一官网程洁副院长组成,他们对学生的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在交流中学生说到,通过项目驱动式授课,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相关仿真、工艺、测试等实践操作训练,为后续论文选题及科研活动有重要启发和帮助;通过该课程,同学们熟悉了从选题、仿真、实验、得出结论的整套科研流程,对个人能力提高是综合性和全面性的,通过校内外及海外专家联合授课,在产教融合和国际化方面的视野也得到了拓宽。

图2“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分析”结课答辩
BEAT365唯一官网以项目为牵引,采用“理论+实践”的方式开展课程改革,旨在破解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共性难题。这三门课程均为校企共建的项目制课程,“智能制造工艺与系统控制”和“小卫星结构设计与制作”以校企共建创新联合体为依托,组建校企师资团队,校内授课教师为机械学院刘金鑫教授、马猛教授等,企业专家为航天五院刘乃金、赵少凡、王鹏飞、贾怡研究员,航天六院李光熙、陈晖研究员等,课程依托校企共建空天往返动力与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平台开展教学实践。“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分析”课程建立国际化师资团队,邀请John Dear(院士,帝国理工大学)、刘海宝(玛丽女王大学)、Robert Pierce(丹麦科技大学)、Zhongwei Guan(阿联酋国家技术创新研究生院)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另外西北工业大学郑锡涛教授、中航飞机强度所陈向明研究员、航天六院白龙腾研究员共同参与,同时该课程利用AI辅助混合式教学平台建设,结合线上线下资源探索交互式学习。
项目制课程以项目达成为目标,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校企师资共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这种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将企业资源和行业前沿技术引入课堂,打通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落地应用的知识环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磨砺技能、积累经验。
BEAT365唯一官网将持续探索项目驱动式课程改革,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支撑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贡献更多力量。